企业追讨欠款时,最容易犯的错不是“催得不够狠”,而是“催得没章法”——明明是有理的债权人,却因为操作不当变成被告,要么赔了钱,要么赢了官司拿不到钱。以下是从真实案例里提炼的“避坑指南”,每一步都能直接落地用。
催款步:先“留痕”,再开口
某建材公司的销售小张,跟客户王总合作3年,每次供货都是口头约定“货到付款”。去年王总拖欠12万货款,小张天天打电话催,王总每次都说“下周给”,拖了半年没动静。小张急了,带着两个同事堵在王总公司门口,喊“王XX欠债不还”,结果王总报警,说小张“扰乱经营秩序”,小张不仅被派出所训诫,还赔了王总2000元“名誉损失费”。
正确做法:用“书面+电子”双留痕,把“催款”变成“证据”
1. 发正式催款函:不用写得太复杂,但要包含5个关键信息——①双方全称(要跟合同一致,比如“XX建材有限公司”vs“XX装饰工程有限公司”);②欠款事实(“2023年5月10日,我司向贵司供应XX型号瓷砖1000箱,总价12万元,贵司验收合格但未付款”);③还款期限(“请于收到本函后15日内支付全部欠款”);④法律后果(“如未按期支付,我司将依法追究违约责任,包括但不限于利息、诉讼费、律师费”);⑤落款(盖公司公章,写日期)。
2. 用EMS寄,备注“催款函”:一定要选EMS(法院认可的送达方式),在面单上写“XX公司关于XX货款的催款函”,保留底单和“签收记录”(可以在EMS官网查,截图保存)。如果对方拒收,没关系——拒收也是“送达”的证据,说明对方收到了催款通知。
3. 微信聊天要“精准”:如果用微信催款,别只说“该还钱了”,要把“欠款金额、时间、事由”说清楚。比如:“王总,贵司2023年5月10日收的1000箱瓷砖,总价12万,约定货到付款,现在已经10个月了,麻烦这周内安排一下?”如果对方回复“最近资金紧,再宽限1个月”,就赶紧跟进:“那咱们确认一下,贵司欠我司12万,将于2024年3月15日前还清,对吧?”对方只要回复“是”,这条聊天记录就成了“自认欠款”的证据。
注意:微信聊天要保留完整记录(别删!),更好让对方发个“公司微信确认函”——比如“本微信是XX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的官方联络号,代表公司处理与XX建材的货款事宜”,避免对方后来否认“微信是个人号,不算公司行为”。
证据链:别等起诉了才找“合同”
某电子厂起诉客户拖欠25万货款,开庭时拿出了合同和送货单,但客户说“送货单上的签字人不是我司员工”,电子厂翻遍档案,没找到这个签字人的“入职证明”或“授权书”,结果法院判“证据不足”,输了官司。
正确做法:把“证据链”补到“无懈可击”
1. 合同要“锁死”主体:签合同时,一定要让对方盖“公章”或“合同专用章”(不要盖财务章,因为财务章只能用于财务往来),同时要对方提供“营业执照复印件”(盖公章)、“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复印件”——万一后来对方跑路,这些信息能帮你查财产。
2. 送货单/验收单要“有人认”:送货时,让对方的“授权收货人”签字(更好是合同里约定的“联系人”),如果是新员工,要让对方写个“授权书”(比如“兹授权李XX(身份证号:XXX)代表我司接收XX电子厂的货物,签字有效”),或者让对方在送货单上盖“收货章”。
3. 用“对账函”把账“算死”:每季度或半年,给对方发一份“对账函”,写清楚“截至XX月XX日,贵司欠我司货款XX元”,让对方盖公章确认。就算对方没盖章,只要回复“对账无误”的微信或邮件,也是有效证据。
补救技巧:如果已经没有合同或送货单,赶紧补——比如给对方发“确认函”:“贵司2023年以来向我司采购XX产品,累计欠款25万元,如无异议,请于3日内回复确认。”对方只要回复“没错”,就能作为证据;如果对方不回复,可以用EMS寄“确认函”,备注“欠款确认函”,对方拒收的话,也能证明“你司曾主张债权”。
时效:3年不是“倒计时”,是“可重置”
某贸易公司2020年给客户供货,客户欠18万,一直没催。2023年想起诉,才发现“诉讼时效过了”——民法典规定,普通诉讼时效是3年,从“约定的还款期限届满”那天起算。过了时效,对方只要说“时效抗辩”,法院就不会支持你的请求。
正确做法:用3个方法“中断时效”,重新算3年
1. 发催款函:如前所述,用EMS寄催款函,保留底单和签收记录——这是最有效的“中断时效”方法。
2. 让对方写“还款承诺”:比如让对方写“我司欠XX贸易公司18万元,将于2024年12月31日前还清”,签字盖章——只要对方承认欠款,时效就从“2024年12月31日”重新算3年。
3. 起诉(哪怕撤诉):如果对方一直拖延,可以先向法院起诉,就算后来撤诉,也能中断时效——因为“起诉”是“主张权利”的法定方式,法院会有记录。
提醒:时效快到的时候,别犹豫——比如2023年10月时效到期,9月就发催款函,或者让对方写还款承诺,不然过了时效,哭都没用。
起诉:先“保全”,再开庭
某服装厂起诉客户拖欠30万,赢了官司,但客户早就把账户里的钱转走了,房产也过户给了亲戚,服装厂拿不到钱,变成“法律白条”。
正确做法:起诉时“同步保全”,把对方的财产“冻住”
1. 申请财产保全的3个关键:
- 找线索:要查对方的财产——①银行账户:通过“企查查”“天眼查”查对方的“开户银行”(比如“XX银行XX支行”),或者问对方的供应商(比如“你们给XX公司打款用的是哪个账户?”);②房产:查对方的“不动产登记信息”(需要知道对方的身份证号或公司名称,去房产局查);③车辆:查对方的“车辆登记信息”(去车管所查,需要车牌号);④股权:查对方在其他公司的“股权”(通过“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
- 找担保:法院要求“保全必须提供担保”——不用自己拿房子抵押,找保险公司买“诉讼财产保全责任保险”就行,费用是保全金额的1‰-3‰(比如保全30万,费用300-900元),保险公司会给法院开“保函”,代替你担保。
- 写申请书:保全申请书要写清楚“申请人、被申请人、保全请求(比如“冻结被申请人XX银行账户内的30万元”)、事实和理由(比如“被申请人拖欠货款,有转移财产的可能”)”。
2. 保全的效果:只要法院同意保全,会立刻冻结对方的银行账户、查封房产/车辆——对方想转钱转不了,想卖房卖不了,只能乖乖还钱。
例子:某家具厂起诉客户,申请保全了客户的两个银行账户(共15万)和一辆车(估值10万),开庭时客户主动求和,说“我把账户里的15万给你,剩下的5万下月还”,家具厂很快拿到了钱。
对付老赖:用“强制执行工具箱”
如果对方输了官司还不还钱,别干等——法院的“强制执行措施”能治他:
1. 限高+失信:申请将对方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俗称“老赖名单”),同时限制高消费——对方不能坐飞机、高铁、住星级酒店、子女不能上私立学校、不能买房买车、不能办信用卡。很多老赖怕影响生意,会主动还钱。
2. 执行转破产:如果对方是公司,资不抵债,可以申请“执行转破产”——法院会把案件转到破产法庭,清算对方的财产,你能参与分配(比如对方有100万资产,欠5个债权人共200万,你能分到50万)。
3. 追加股东:如果对方公司的股东“没出资”或“抽逃出资”,可以追加股东为被执行人——比如股东认缴100万,只出了20万,你可以要求股东还80万以内的欠款(民法典规定,股东要在“未出资范围内”承担责任)。
怎么查股东有没有出资?:通过“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对方公司的“股东出资信息”,看“实缴金额”是不是等于“认缴金额”;如果股东抽逃出资(比如把出资款转到自己账户),可以查对方公司的银行流水(向法院申请“调查令”,去银行查)。
协商:别谈“感情”,谈“协议”
某科技公司跟客户协商还款,客户说“我每月还2万,10个月还清”,科技公司同意了,但没写协议。结果客户还了3个月就不还了,科技公司再起诉,法院说“没有书面协议,不能证明你们的约定”,只能按原合同要求全额还款,但客户已经没钱了。
正确做法:协商还款要签“书面协议”,把“丑话说在前”
1. 协议要写清4点:
- 还款计划:比如“2024年4月30日前还2万,5月30日前还2万……2025年1月30日前还2万”(具体到日期和金额);
- 违约条款:比如“如任何一期未按时还款,债权人有权要求债务人一次性偿还全部剩余欠款,并按LPR的4倍支付利息(比如现在LPR是3.45%,4倍就是13.8%)”;
- 律师费/诉讼费:比如“如债务人违约,债权人有权要求债务人承担律师费、诉讼费等实现债权的费用”;
- 签字盖章:必须盖对方公司的公章,法定代表人签字(更好按手印)。
2. 用“担保”加一道保险:如果对方有房产或车辆,可以让对方用这些财产做“抵押”(去房产局/车管所办抵押登记);如果对方的股东愿意担保,可以让股东写“担保函”(“如XX公司不还款,我愿意承担连带责任”)。
最后:平时做好“应收账款管理”,比催款更重要
很多企业的欠款问题,根源在“事前没控制”——比如给客户供货前,没查客户的信用(比如用“企查查”查客户有没有失信记录、有没有被起诉过);比如合同里没约定“逾期利息”“律师费承担”“管辖法院”(比如约定“由债权人所在地法院管辖”,起诉时不用跑对方城市);比如没定期对账(每月发一次对账函,让对方确认)。
举个例子:某食品公司的“应收账款管理流程”——
1. 客户准入:新客户必须提供营业执照、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最近3个月的银行流水,用“企查查”查信用;
2. 合同约定:合同里写“逾期还款按日万分之五支付利息”“律师费由败诉方承担”“管辖法院为甲方所在地法院”;
3. 定期对账:每月5日之前,给客户发对账函,要求10日内回复确认;
4. 及时催款:超过还款期10天,发催款函;超过30天,派专人上门协商;超过60天,起诉并保全。
这套流程让他们的“坏账率”从去年的8%降到了今年的2%——很多问题,防比治更有效。
企业追款,不是“比谁更凶”,而是“比谁更会用规则”。把“留痕”“证据”“时效”“保全”这些细节做到位,就算遇到老赖,也能把钱拿回来。毕竟,法律从来都是站在“有理有据”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