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处理债务时最容易踩的坑,是“为了要钱而花更多钱”——比如盲目起诉花了几万律师费,最后只收回几千;或者派业务员天天催债,耗了三个月没结果,反而耽误了新业务。想要减少债务处理成本,核心不是“少花钱”,而是“把钱花在能收回钱的地方”,以下是5个能立刻落地的方法,每个都有具体步骤和真实场景参考。
先做“债务体检”,避免“无效投入”
很多企业的债务处理是“拍脑袋”:对方欠了钱,先找律师起诉,或者让业务员天天打电话。但其实90%的无效成本,来自没搞清楚“对方到底能不能还钱”。比如一家做建材的企业,客户欠了12万,老板立刻找律师起诉,花了1.5万诉讼费+2万律师费,结果法院执行时发现对方早把财产转移了,最后只收回3万,等于倒贴了0.5万。
正确的做法是先做“债务体检”,用3步摸清对方的偿债能力:
步,查“公开信用信息”。用企查查、天眼查搜对方公司名称,重点看3个指标:有没有“失信被执行人”标记(如果有,说明对方已经被别人告过,没钱还)、有没有“经营异常”(比如地址失联、未年报,说明公司可能停摆)、最近1年有没有“股权变更”(如果股东把股权低价转让,可能是转移财产)。
第二步,查“财产线索”。不用找律师,自己就能查:比如对方是企业,去“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看有没有“动产抵押”(比如用设备抵押给银行,那设备已经不属于他了);如果是个人,去“房产登记中心”查有没有房产(带对方身份证号,花50块查档费),或者“车管所”查有没有车辆(同样带身份证号)。
第三步,算“投入产出比”。比如对方欠你10万,体检后发现他只有5万的银行存款,那处理成本不能超过5万——如果起诉要花3万,不如直接和对方谈:“你还5万,我们就撤诉,大家都省时间”。如果对方没任何财产,那干脆“打包转让”给催收公司,比如按1折卖,至少能收回1万,比拖成死账好。
用“分层谈判”代替“一刀切”,降低协商成本
很多企业谈判时要么“狮子大开口”(必须全额还),要么“随便让步”(打5折就算了),结果要么谈崩,要么亏太多。其实谈判的核心是“把债务分成三档,用不同策略对付”,每档都能降低成本:
档是“优质债务”:对方有稳定经营,只是暂时资金紧张(比如餐饮企业,疫情期间现金流断了,但现在恢复了)。这类债务的谈判重点是“维持合作+分期回款”,比如一家餐饮供应商的客户欠了8万,老板和对方谈:“分6期,每月还1.2万,最后一期还0.8万,加年化3%的利息”——这样对方压力小,愿意配合,而且比起诉省了律师费,还能继续做未来的生意。
第二档是“潜力债务”:对方有资产但变现慢(比如有套二手房,挂了半年没卖掉)。这类债务的谈判重点是“以物抵债+溢价分成”,比如一家工程公司的客户欠了20万,有套价值25万的房子,老板和对方谈:“用房子抵18万债务,等房子卖掉后,超过25万的部分我们分30%”——这样对方不用急着降价卖房子,自己也能收回大部分钱,比等对方卖了再要更高效。
第三档是“劣质债务”:对方已经破产或无财产(比如小公司倒闭,老板跑了)。这类债务的谈判重点是“快速清账”,比如一家广告公司的客户欠了5万,老板直接发消息:“3天内还1.5万,我们就把账销了,否则就起诉你,让你上失信名单”——很多老板怕影响自己的征信,会赶紧凑钱还,比拖到最后一分拿不到好。
谈判时记住一句话:不要说“你必须还”,要说“我们帮你解决问题”。比如不说“你明天必须还10万”,而是说“我知道你现在资金紧,我们可以分5期,每月还2万,这样你压力小,我们也能慢慢收回钱,你看行不?”——对方觉得你在帮他,反而更容易配合。
用“工具化催讨”代替“人工瞎忙”,降低时间成本
很多企业催债靠“业务员天天打电话”,结果业务员耗了大量时间,反而没精力做新业务。其实用工具代替人工,能把催债效率提高3倍,而且成本更低:
个工具是“自动催款函”。不用找律师写,直接用模板生成带律所公章的催款函(找个合作的律所,每章收50-100块),比如:“致XX公司:你方欠我司10万元货款,已于2023年10月1日到期,请于3日内支付,否则我司将委托律师起诉,追究你方违约责任(包括律师费、诉讼费)”——带律所公章的函件比普通短信有威慑力,很多客户收到后会主动联系。
第二个工具是“应收账款管理表”。用Excel做个动态表,列清楚这几项:客户名称、债务金额、到期日、最后一次联系时间、对方承诺的还款时间、下一步动作(比如“11月5日再打电话”“11月10日发催款函”)。每天早上更新一次,避免遗漏——比如一家贸易公司用这个表,把催债任务分配给业务员,每周只花2小时跟进,比以前天天打电话省了80%的时间。
第三个工具是“按效果付费的催收平台”。比如“催天下”“资产360”,这些平台是“收回钱再付佣金”(佣金一般10%-30%),比如你有10万债务,平台帮你收回5万,你付5000-15000的佣金,比自己雇人催债(每月要付工资)划算。而且平台有专业的催收技巧,比如用“法律威慑”“信用影响”来让对方还钱,比业务员的“软磨硬泡”有效。
提前设“债务防火墙”,从源头减少处理成本
很多债务处理成本是“前期没做好”导致的——比如合同没签清楚,对方逾期了没法要违约金;或者没做信用调查,给了劣质客户账期。从源头控制,能把后续处理成本降低50%:
,合同里加“违约成本条款”。比如:“如果乙方逾期支付货款,每逾期一日,按未付金额的0.1%支付违约金;若甲方通过诉讼追讨债务,乙方需承担甲方的律师费、诉讼费、保全费等全部费用”——这样起诉时,这些费用都能让对方承担,自己不用花冤枉钱。比如一家电子厂的合同里加了这条,后来客户逾期,起诉后不仅收回了货款,还让对方承担了2万律师费。
第二,加“财产担保条款”。比如让对方用“房产、车辆、股权”做抵押,或者找第三方公司担保——比如一家家具厂给客户做了10万的账期,让客户用名下的车做抵押(去车管所办抵押登记),后来客户逾期,直接把车卖掉,收回了8万,不用找法院执行。
第三,做“客户信用评级”。把客户分成5级:3A(无逾期、经营稳定)、2A(偶尔逾期但能补)、A(有逾期史但能还)、B(经常逾期)、C(失信或经营异常)。对3A客户给30天账期,2A给15天,A给7天,B和C必须款到发货——比如一家服装批发商用这个方法,把坏账率从12%降到了3%,后续处理成本直接省了一半。
善用“法律杠杆”,用更低成本拿到钱
很多企业觉得“法律手段成本高”,其实选对法律工具,能花很少的钱拿到钱:
比如“限制高消费令”。不用起诉,只要对方欠你钱不还,你可以向法院申请“限高令”(提交“限制高消费申请书”,附上债务证据),法院审核通过后,对方就不能坐飞机、高铁、住星级酒店、投标——很多小企业主怕影响生意,会赶紧还钱。比如一家装修公司的客户欠了6万,申请限高令后,对方第二天就把钱打过来了,成本只花了50块诉讼费。
比如“代位权诉讼”。如果对方欠你钱,同时第三方欠对方钱,你可以直接起诉第三方,要求第三方把钱还给你——比如一家建材商的客户欠了8万,而一家地产公司欠客户10万,建材商直接起诉地产公司,拿到了8万,不用找客户要,节省了半年时间。
比如“破产债权申报”。如果对方破产了,赶紧去法院申报债权(带合同、送货单、对账单),说不定能分到一点——比如一家机械公司的客户破产,申报债权后分到了30%的钱(3万),比不管好。
最后想说,债务处理的成本不是“省出来的”,是“算出来的”。每笔债务处理前,先算一笔账:“我要花多少钱?能收回多少钱?”如果收回的钱比花的多,就做;如果少,就赶紧止损。比如对方欠你5万,起诉要花3万,就算赢了也拿不到钱,不如直接谈2万清账——至少能收回2万,比亏3万好。
其实对企业来说,债务处理的核心不是“要回所有钱”,而是“用最少的成本,拿回最多的钱”。把上面的方法落地,你会发现,很多以前觉得“要不到的钱”,其实能以很低的成本拿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