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坏账的“精准画像”是解决清理慢的步。很多企业坏账越堆越多,根源在于没摸清楚哪些是真的收不回来的坏账,哪些是有机会追回的逾期款。做一张清晰的坏账分类表是关键,字段要包含客户名称、欠款金额、账龄(30天内/30-60天/60-90天/90天以上)、欠款原因(产品质量争议/资金周转困难/恶意拖欠/其他)、对接人、最近沟通时间、客户联系方式。比如一家商贸公司曾把所有逾期款都归为“坏账”,后来做了分类才发现:35%是客户因疫情库存积压导致资金紧张,25%是对产品规格有异议未解决,40%是恶意拖欠。针对性处理后,3个月内清理了60%的逾期款。
光分类还不够,得核实信息真实性,避免被客户的“拖延话术”误导。比如客户说“资金紧张”,不能只听口头承诺,得要求对方提供最近3个月的银行流水、最新增值税申报表,或者出具加盖公章的《资金状况说明》;如果涉及产品质量争议,要调取当时的验收单、沟通记录,派质检人员现场核对。有家电子元件企业曾遇到客户以“产品不合格”为由拖欠80万,后来查到客户已经把这批元件组装成成品销往海外,拿出物流单和报关记录后,客户第二天就支付了70万。
让客户签应收账款确认函是避免后续纠纷的重要环节。确认函内容要写清“截至×年×月×日,贵司欠我司货款×元(大写),还款期限为×年×月×日,若逾期未还,按日利率׉支付违约金”。用法大大、钉钉电子签这类电子签工具,5分钟就能完成签署,再也不用怕客户事后以“没收到催款”“金额不对”为由抵赖。
很多企业清理坏账慢,问题出在“责任不清”销售觉得该财务催,财务觉得该销售管。按“岗责匹配”原则拆分任务,就能避免推皮球。销售岗负责前期对接,因为最了解客户情况,每周至少联系客户1次,更新还款意愿和进展,比如“客户说下周五前凑齐20万”要同步到工作群;财务岗负责数据支撑,每周五下班前更新《坏账跟踪表》,用颜色标注优先级红色是90天以上的紧急坏账,黄色是60-90天的预警坏账,绿色是30-60天的跟进坏账,同时提醒销售“某客户账龄已到65天,需重点跟进”;法务岗负责风险兜底,逾期90天的客户,3天内发出律师函;逾期120天的,启动财产保全,查客户的房产、车辆、银行账户、股权。
考核要跟“钱”挂钩,才能让责任落地。有家制造企业规定,销售的清收完成率直接影响提成完成,提成上浮20%;完成80%-99%,上浮10%;低于80%,扣5%;低于50%,取消当月提成。实施后,销售从“被动等财务催”变成“主动找客户谈”,有个销售为了收回50万欠款,连续3天去客户工厂蹲点,最后谈成分5期还款,每期10万,免3%利息的方案。
不同类型的坏账,要用不同的“攻坚战术”,直接照搬“催款函+起诉”反而会把客户逼成老赖。对于暂时困难但有还款意愿的客户,用“柔性方案”降低他们的还款压力。比如一家化工企业的客户因原材料涨价拖欠120万,企业同意分12期,每月还10万,同时给5%的利息减免原本是按日万分之五计算的。还有企业用“以货抵债”,比如客户有库存商品,按成本价折算货款,一家服装企业收了客户20万的羽绒服,抵扣18万欠款,既帮客户清了库存,自己也收回了大部分资金。对于产品争议型客户,先解决争议再谈还款。有家家具企业的客户拖欠60万,说“沙发面料起球”,企业先派售后团队上门检测,确认是客户使用不当铺了尖锐的地毯,但还是送了一套价值2万的沙发套作为补偿,客户马上支付了58万。比起争论“是谁的责任”,用小成本换大回款更划算。对于恶意拖欠的客户,要“快、准、狠”。一家机械企业的客户拖欠150万,一直说“没钱”,法务通过企查查查到客户法定代表人名下有套别墅,马上申请财产保全,冻结房产过户,同时发律师函说“3天内不还款就申请强制执行”,客户第二天就打了100万,剩下的50万承诺1个月内还清。
用工具把重复工作自动化,能节省80%的时间。很多财务人员每天花2小时整理账龄,其实用Excel函数就能自动提醒:用TODAY()函数获取当前日期,用DATEDIF()函数计算账龄=DATEDIF(B2,TODAY(),"d"),B2是欠款日期;用IF()函数标注优先级=IF(C2<=30,"绿色-跟进",IF(C2<=60,"黄色-预警","红色-紧急")),C2是账龄天数;用VLOOKUP()函数关联客户信息,输入客户名称就能自动带出联系方式、历史合作记录,不用再翻旧档案。还有CRM系统比如Salesforce、钉钉CRM,能实现“自动化跟进”:设置工作流,当客户逾期30天,自动给销售发微信提醒;逾期60天,自动生成带电子章的催款函;逾期90天,自动把客户资料转到法务模块。有家科技企业用了这套系统后,清收进度从“每月更新1次”变成“实时同步”,销售再也不会漏跟进客户。
清理完坏账一定要“闭环”,不然会重复踩坑。及时核销很重要,收回欠款后立刻在财务系统比如用友、金蝶里核销,路径是“应收账款→客户管理→核销处理→输入还款金额→保存”,避免出现“账上还挂着,实际已收回”的混乱。每月开1次“坏账根源会”,把本月清理的坏账列出来,问三个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这个坏账?”“当时的信用审核有没有漏洞?”“下次怎么避免?”比如一家医药企业发现,80%的坏账来自“新客户未做信用调查”,于是规定新客户合作前必须提供3项资料近6个月银行流水、最新工商年报、法定代表人征信报告,用信用评分表打分为A(90分以上,账期60天)、B(70-89分,账期30天)、C(70分以下,现款现货),实施后新坏账率下降了50%。还要制作“避坑清单”,把常见的风险点整理成简单易懂的条款,发给销售团队。比如“不要给成立时间不足1年的客户放账期”“不要给连续2个月没有进货的客户续账期”“不要相信‘下周一定还’的口头承诺,必须签书面协议”。有家食品企业把清单贴在销售部墙上,半年内因“冲动放账期”产生的坏账减少了70%。
坏账清理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预防+清理”的循环。比如一家家电企业每季度给客户做“信用复评”,如果客户最近3个月付款延迟、利润下降,就把账期从60天缩短到30天,甚至改成现款现货。提前预警比后期催款更有效。
其实,坏账清理的核心不是“催得狠”,而是“分得清、责任明、方法对”。把这些步骤落地先做分类表摸清楚坏账情况,再把责任派给具体人,用对应的策略攻坚,用工具节省时间,最后闭环复盘大部分企业都能把清理周期缩短一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