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坏账回款难,很多人以为是客户“没钱”,但剖开问题看本质,最棘手的从来不是客户缺乏支付能力而是流程没串成闭环、责任没落进具体人手里、沟通没戳中客户真正的痛点。不少企业催款像“无头苍蝇”:销售签单时冲在前面,回款时把烂摊子推给财务;财务催不动,又把压力甩给法务;最后拖到客户失联,坏账变成死账。还有的企业走极端,用“暴力施压”那套,把客户逼成仇人钱没要回来,反而丢了未来合作的可能。要让回款效率翻三倍,核心是把“模糊的催收”变成“精准的流程”:每一步有明确动作、责任人、时间节点,连沟通话术都要对着客户的痛点“下刀”。
每个坏账都得有“终身责任人”,不能让“签单时抢功、回款时甩锅”的情况发生。很多企业的坏账源于“流程断层”:销售签单只看订单金额,不管客户资质;财务记账只看数字,不管账期预警;售后跟进只看产品,不管回款关联。要解决这个问题,得把“从签单到回款”的全流程拆成五个必须落地的节点,每个节点绑死具体的人。签单前,销售必须完成“客户信用三查”:要看近3个月银行流水,确认现金流稳定;要问行业协会口碑,有没有拖欠前科;要核对过往3笔付款记录,看是否按时。评分低于70分的单子,必须走总经理审批别光盯着“大订单”就忽略风险。账期内,财务要在到期前30天发“对账提醒”,明确告知客户“发票已寄、金额无误”,避免后期客户用“没收到发票”“账对不上”当借口。逾期前3天,销售必须主动打电话确认“付款安排”:“XX总,眼看账期要到了,想和您确认下明天的付款是不是能顺利到账?要是有什么问题,我现在就帮您协调。”如果客户说“资金有点困难”,销售当天就得提交“风险报告”给财务,不能等问题发酵。逾期1-7天,售后要跟进“产品使用问题”:“是不是我们的货有哪里不合适?需要帮忙调整吗?”先排除客户用“质量问题”拖延的可能很多客户其实是“找借口”,不是真的产品有问题。逾期8-30天,法务要及时介入,发“合规提醒函”:明确写清楚逾期每天的利息(比如万分之五)、法律后果(比如支付令、起诉),让客户意识到“拖延的成本”。我服务过一家做工业设备的企业,原来坏账率高达15%,根源就是销售“只看订单金额”,不管客户信用。后来用了这套“五节点责任制”,合同里明确写了“逾期超过30天,扣发该订单10%的提成”销售怕影响收入,主动去查客户信用,有的甚至跟着客户去财务室确认付款。3个月后,新签单的逾期率降到2%,老坏账也因为“责任人怕扣钱”,主动跟进回了40%。
把“催款”变成“帮客户解决问题”,才能让客户从“抵触”变“配合”。很多企业等逾期3个月才开始催,其实客户的“付款意愿”早在逾期前就松动了可能是发票丢了没入账,可能是财务把付款申请压了,也可能是暂时资金周转不开,但没人提前问,最后小问题变成“故意拖欠”。要把预警线往前拉,做“三段式温馨提醒”。账期前30天,售后发微信或短信,不说“催款”,只说“服务+确认”:“XX总,您上次订的设备已经用了20天,有没有什么需要调整的地方?对了,我们15号寄的发票,您那边财务收到了吗?”先把“没收到发票”的借口堵死,同时让客户觉得你在关心他的使用体验。账期前15天,财务发邮件附对账单,用“商量”代替“要求”:“XX总,根据合同,您的付款日期是下月5号,方便确认一下您这边的付款安排吗?如果有需要调整的地方,我们可以一起商量。”让客户觉得你是在“配合他的计划”,不是“逼他还钱”。账期前3天,销售打电话,把“催款”变成“帮客户做计划”:“XX总,我这边要做月度回款计划,想和您确认下明天的付款是不是能顺利到账?要是有什么问题,我现在就帮您协调。”用“自己的工作需要”当由头,让客户更愿意配合。有一家做食品贸易的公司,原来等逾期60天才打电话,客户经常说“哦,我忘了”“财务没排上”,后来用了这“三段提醒”,逾期率直接从8%降到1.5%。很多客户主动说:“你们这么专业,我肯定按时付。”
沟通要“对着客户的痛点说话”,不是“要钱”,而是“帮他算账”。很多催收人员的话术是“你该还钱了”“再拖我们要起诉了”,其实没用客户在意的不是“你要什么”,而是“不还钱他会失去什么”。要根据客户的类型,定制话术。如果是在意“长期合作”的客户,就戳他“保持账期”的痛点:“XX总,咱们合作3年了,您的信用一直是我们客户里更好的,这次要是逾期,我们系统里会标注‘信用预警’,下次您要订大货,账期可能要从60天缩到30天,划不来啊。”如果是资金紧张的客户,别给压力,给“解决方案”:“我帮您申请了分期,分3个月,每个月还5万,利息免了这样您资金周转开,我们也能给领导交差。”如果是“故意拖延”的客户,就亮“合规底牌”,算“成本账”:“根据合同第7条,逾期每天收万分之五的滞纳金,要是超过30天,我们会委托律师发支付令,到时候您要承担律师费、诉讼费,还有法院的执行记录这对您公司的征信影响很大,不如现在商量个还款计划?”我接触过一个案例:某建材公司有个客户拖欠80万,催了半年没动静。后来催收人员查到,客户最近在投标一个政府项目,需要“无逾期合作证明”。于是跟客户说:“要是您这周能付30万,我们马上给您开‘良好合作证明’,帮您投标加分;剩下的50万分2个月付,怎么样?”客户当天就打了30万,后面也按时结清了因为“投标成功”的收益,比“拖欠80万”大得多。
用“商业规则”代替“暴力催收”,让客户觉得“不还钱更麻烦”。很多企业怕“催款影响关系”,其实“合规的压力”比“软磨硬泡”更有效,关键是用对工具。比如“应收账款保理”:把坏账卖给平安保理、京东保理这样的专业机构,他们有成熟的催收团队,而且客户怕影响和保理公司的合作毕竟保理公司掌握着很多行业资源,客户不想因小失大。再比如“支付令”:这是法院的“简便程序”,只要债权债务明确(有合同、对账单、发票),向法院申请支付令后,客户15天内不提出异议就得还钱;如果异议不成立,还能直接申请强制执行。成本只要几百块,速度比起诉快得多。还有“行业联合施压”:如果客户是行业内的,和同行建立“逾期客户黑名单”。比如一家餐饮供应链公司,和10家同行约定“只要某个餐厅逾期超过30天,大家都停止供货”客户怕断货影响生意,肯定赶紧还钱。有个餐厅拖欠供应链公司20万,原来催了半年没结果,后来供应链公司联合3家供应商停止供货,餐厅老板第二天就打了10万,说:“剩下的10万下周给,赶紧恢复供货。”因为“断货损失的营业额,比拖欠的20万还多”。
把精力放在“高价值、易回收”的坏账上,别浪费在“死账”上。很多企业催收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花大量时间催一个逾期1年、只欠1万的客户,却放着逾期30天、欠50万的客户不管这是最蠢的做法。要做“坏账四象限分类”:类是“高价值易回收”(欠款>10万,逾期<30天,最近还在进货),优先催客户有能力还,也想继续合作,稍微提醒就能到账;第二类是“高价值难回收”(欠款>10万,逾期>90天,不再进货),找律师发函或者走支付令,用法律手段施压;第三类是“低价值易回收”(欠款<5万,逾期<30天),让实习生用模板短信催,成本低、效率高;第四类是“低价值难回收”(欠款<5万,逾期>90天),直接打包卖给催收公司,不用浪费精力。一家电子元件公司用这个方法,把原来“每月催款花200小时”降到“50小时”,但回款金额翻了2倍因为他们把精力都放在“高价值易回收”的客户上。比如有个客户欠80万,逾期20天,最近还进了50万的货,销售打了个电话,客户说:“哦,我忘了,马上安排。”当天就到账了。
催完款别完事,要把“催收经验”变成“防坏账的制度”。很多企业催完款就把案子归档,从来不想“为什么会有这个坏账”是信用评估没做好?还是账期设置太长?还是沟通不到位?要做“催收复盘报告”,每笔坏账催完后,写清楚三个问题:,客户逾期的原因(比如“信用评估时没查现金流,客户当时已经欠了别家30万”);第二,催收过程中有效的动作(比如“用‘投标证明’戳中了客户的痛点”);第三,需要调整的制度(比如“信用评估表增加‘近6个月现金流’项”)。一家服装公司原来有个客户拖欠50万,复盘发现是销售签单时没查客户的“供应商欠款”客户当时已经欠了3家供应商的钱,销售却没发现。后来公司修改了“签单流程”:销售必须附“客户近3个月的供应商付款记录”,要是有2家以上供应商说“客户逾期”,单子就不能签。结果之后再也没出现过“客户因欠款太多而逾期”的情况。
坏账回款的本质,从来不是“狠催”,而是“提前预判问题、精准解决问题、用规则约束问题”。很多企业觉得“催款要凶”,其实“催款要准”准到客户的痛点,准到流程的节点,准到数据的排序。比如给在意口碑的客户讲“信用影响”,给资金紧的客户讲“分期方案”,给故意拖的客户讲“法律成本”,比说10遍“你该还钱了”有用100倍。再比如,把“催款”变成“帮客户解决问题”帮他确认发票,帮他做付款计划,帮他申请分期,客户会觉得“你不是在逼我,而是在帮我”,自然更愿意配合。相反,要是一上来就骂、就威胁,客户就算有钱也不会给你,因为“你让他没面子”。
还有一点很重要:催收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长期关系的维护”。比如有的客户确实遇到困难比如疫情、行业下滑,你给点时间、免点利息,客户会记你一辈子。等他缓过来,不仅会还钱,还会介绍新客户给你。就像一家酒店,疫情期间有个旅游公司拖欠100万,酒店没逼债,而是说“分12个月还,利息免了”。后来旅游市场恢复,这个客户不仅按时还钱,还介绍了3个新的旅游公司客户,酒店赚了更多。
说到底,要让坏账回款效率翻三倍,不是“更狠地催”,而是“更聪明地做流程”把责任绑死、把预警前置、把沟通做准、把压力合规、把数据用对、把经验闭环。每一步都有具体的动作,每一步都对着客户的痛点,这样才能“不费力气”地把钱收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