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一家制造企业去年的经历,把坏账对现金流的“隐形杀伤力”暴露得彻彻底底。他们给大客户供了800万零部件,合同写着“到货30天付款”,可客户以资金周转困难拖了半年,最后干脆倒闭。这笔坏账不仅让企业损失了800万货款其中480万是实打实的原材料和人工成本,还要额外承担120万税费。因为收入已经确认,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得先交,钱没进来,等于自己掏腰包替客户埋单。更要命的是,企业原本计划用这笔回款付下季度原材料款,结果只能借高息贷款补上,每月多付3万利息,现金流瞬间绷到极限。
很多企业没看透,坏账对现金流的伤害从不是简单的“减法”,而是“双重打击”:一方面,本该流入的货款没了,现金流的“收入端”直接缩水;另一方面,为这笔订单已经花出去的成本原材料、人工、税费,全打了水漂,“支出端”的损失没法挽回。比如一笔100万的订单,成本60万,利润40万,如果顺利回款,现金流能增加40万(100-60);可要是坏账,现金流直接减少60万(成本收不回来),再加上提前交的13万增值税(100×13%),总共要亏73万。比利润亏损更致命的是,现金流是企业的“血液”,利润亏了能慢慢补,现金流断了,企业直接停摆。
挡住坏账这个“隐形杀手”,最有效的办法从不是等钱收不回来再催收,而是从源头把风险卡住。我接触过一家建材企业,把客户信用评级做成了“能落地的表格”,不是拍脑袋看规模,而是盯三个硬指标:,查工商信息里的“经营异常”和“被执行人”记录用企查查或启信宝输入客户名称,只要有“限制高消费”或“失信被执行人”标记,直接归为“禁入类”;第二,要客户提供最近3个月的银行流水如果每月流入小于流出,或者连续15天账户余额低于10万,说明资金紧张,预付款比例从20%提到50%;第三,问客户的“上游付款情况”比如“你给供应商的付款周期是多少?有没有逾期?”如果客户说“最近半年都压着供应商3个月款”,那他欠你的钱大概率也会拖。就靠这三条,这家企业把新客户的坏账率从去年的8%降到了今年的1.2%。
合同条款是第二道“防火墙”,很多企业合同里写“到货后付款”,等于把所有风险扛在自己身上。我建议把付款节点拆成“三段”:定制产品先收30%预付款刚好覆盖原材料成本;发货前再收50%覆盖人工和生产费用;剩下20%到货后30天内付。这样即使最后20%收不回来,至少成本已经覆盖,不会亏本金。还有质保金的设置,比如留5%的货款作为“1年质保金”,不是为了赚那点钱,是让客户有“后顾之忧”如果他拖欠前面的货款,你可以拒绝提供质保服务,客户为了后续的维修或售后,通常会按时付款。有家家电企业就用这招,把老客户的逾期率从15%降到了3%。
应收账款的“动态跟踪”比“事后催收”管用得多。我见过一家贸易公司做了个“应收账款台账表”,每天更新三个数据:账龄(从发货日算起)、未付金额、客户状态(绿色=正常、黄色=逾期30天内、红色=逾期超过30天)。他们的规则很简单:绿色客户由业务员每月跟进一次,问“有没有付款计划”;黄色客户由业务主管每周跟进,带一份加盖公章的“对账单”过去注意,对账单一定要让客户盖章回传,不是发微信截图就行,这是日后打官司的“债权凭证”;红色客户直接升级到财务和法务一起处理,先发“催款函”用EMS寄,备注“催款函”,保留底单,3天没回应就找客户老板面谈,问清楚“是没钱还是不想给”。去年这家公司有个红色客户拖欠50万,业务员一开始没当回事,财务查台账发现逾期60天,立刻带催款函上门,客户老板说“最近确实没钱”,他们当场签了“还款协议”:分3个月还,每月20号前付17万,最后一个月付16万,加每月0.5%的利息合法合规,不超过LPR的4倍。结果客户第二个月就把钱全还了利息虽然不多,但每月要付的压力让他不敢再拖。
催收的时候,别光顾着“吵架”,要学会用合法手段给客户“压力”。比如一家餐饮企业被供应商拖欠20万,对方一直说“再等等”,他们的做法是:先找律师写“律师函”,寄到对方公司注册地址,然后申请“财产保全”通过法院冻结了对方的微信钱包和银行账户。结果对方第二天就打电话过来:“马上打钱,赶紧解冻”因为微信钱包被冻,对方没法收客户付款,生意没法做了。还有个技巧:如果客户是中小企业,找他的“上游客户”帮忙比如你知道客户欠你钱,但他的上游客户欠他钱,你可以跟客户签“债权转让协议”,让他把对上游的债权转给你,直接找上游要钱,比跟客户耗着管用得多。
就算真的形成坏账,也别“放着不管”,要赶紧做“损失止损”。首先是“计提坏账准备”,不是等彻底收不回来才计提,而是按账龄来:1年以内的应收账款提5%,1-2年的提20%,2-3年的提50%,3年以上的提。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让利润表更真实,不会因为“虚高的收入”误导决策;二是提醒管理层“这笔钱可能收不回来了”,赶紧采取措施。然后是“坏账核销”,如果确实收不回来比如客户破产、注销,或者法院判决无法执行,要准备好“四样证据”:合同、对账单、催款记录(EMS底单、微信聊天记录)、法院的“终结本次执行裁定书”。有了这些,就能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坏账损失,减少税负。比如某科技公司去年核销了30万坏账,所得税税率25%,直接少交了7.5万税,等于把损失减少了四分之一。
现金流比利润重要100倍,这话不是危言耸听。我接触过很多中小企业老板,总盯着“利润”看,觉得“赚了钱就行”,可实际上,利润是“纸上的数字”,现金流是“手里的钱”。比如一家电商企业去年利润150万,但应收账款有200万,其中50万是坏账,结果今年春天没钱进新款,差点倒闭。后来他们调整了策略:所有新客户必须先付50%预付款,老客户如果逾期超过15天,直接停止供货。这样做虽然丢了几个小客户,但应收账款降到了80万,现金流立刻活了过来,今年上半年的净利润反而涨了30%。
对付坏账的核心从不是“怎么催收”,而是“怎么不让坏账发生”把信用管理做到前面,把合同条款订严一点,把应收账款盯紧一点,比等钱收不回来再着急管用得多。毕竟,现金流是企业的命,丢了利润可以再赚,丢了现金流,就什么都没了。